陵墓墓碑自漢代以一對闕作為空間序列的展開,隨之山水格局發展的成熟化,“然為道”也相應地又一重變幻為許多重。唐宋時期,陵墓最南端先筑有鶴臺闕對,神道南端筑乳臺闕一對,陵墓墻垣四角又各設有角闕。到了明清時期,對山水的形勢的組織運用造詣精堪,建筑形制序列的節奏更為復雜化,變化也更為豐富化。典型實例為清東陵孝陵,南起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下馬牌、大紅門、風水墻、具服殿、神功勝德碑亭和華表,繞行外案影壁山,再而望柱、石像生、龍鳳門、單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左右班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石平橋、琉璃花門、二柱門、石五拱、石平橋、方城明樓、月牙城前琉璃影壁,一系列形制各異的數十座建筑物,在總長逾米的神道上井然有序、欲揚先抑、明晦交替、富有層次地隨山川景觀“聚巧形而展勢”,最終將對大自然的深沉恭謙的情調與崇高的詩意組合起來。古代陵墓將一套形制各異的構造物細膩纏綿地布置于陵墓的軸線上,“回腸蕩氣”之勢媽娓道來,與山水形勢相映成輝,通過文人寫意自然山水寄托和衧發了深沉感慨,這正是山陵墓碑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手法。
潭延閭墓經過“靈谷深松”碑、八功德水及南湖石牌坊,先用樹蔭蔽的蜿誕甬道幽纏慢送,委婉、纏綿地這染了濃厚的行情氣氛,再用一小石橋引導出墓前廣場。過廣場牌坊,沿臺階而上,祭堂及牡丹花壇隨即出現,此時整個空間感受斷而復連。從祭堂順神道往上行,視線陸然敞亮,潭延閱陵墓背倚暗翠,前擁開闊明堂,并隨山勢而錯落有致,與之前空間風格形成強烈對比,剛柔相濟。井然有序,媽妮道出,通過幾次纏綿幽暗的路徑,再逐步道出激動人心的場景,藝術感染力很強,最后集中能量來強調收合的效果,令人激動。這與傳統文學中豪放含纏綿細膩,婉約含慷慨深沉的特點相吻合。
手機:13618515354 郵箱:450214420@qq.com 備案號:黔ICP備2021002350號-1 QQ號:450214420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花果園E區E7號樓1單元29層18號[花果園辦事處]
百度搜索
貴公網安備 520102020029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