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同境,陰陽相生
事死如事生
“事死如生”、“慎終追遠”是中國殯葬文化之傳統。樂生惡死是人之天性也是本能。墨子說“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泵献印陡孀由稀氛f“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荀子進一步指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彼啦恢皇侨送ǔK鶇拹旱臇|西,而且是人極端厭惡、極端懼怕的東西。進而古人寧愿認為生是短暫的,而死才是永恒,調動他們可能驅使的力量去為自己建立永恒的世界。
中國古代陵墓墓碑對生死同境的追求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例如在云南省諾族人農村公社的公共墓地上,棺木被抬到墓地上挖坑深埋,不留墳丘,墓表搭起一所小竹房,內設竹桌,以供奉食物,死者親屬一般每天要到墓地竹房內獻食三次。大多數村寨有獻數日至一、二年的習慣“。殷商戰國時期的墓上建筑,屬于“寢”的性質,在“寢”中布置飲食生活用具,像活著一樣供奉。將墓主的生活按當時的社會等級地位象征性或者模擬性地搬到地下及至域,讓死去的人和生前一樣“生活”,這種濱葬原則根深蒂固于古人的思想中,如同住宅的制式一樣,在“禮制”的內容中規定下來。
《左傳哀公十五年》曰:“事死如事生,禮也!笨鬃印墩撜Z學而》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所謂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使逝者得到有尊嚴的謝幕,喪親者能對逝者和社會有一個合乎禮數的交代,從而在精神上得以安慰,心靈上的重負得以解脫。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第一》曰:“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于富者奢僧,貧者單財,法令不能禁,禮儀不能止,倉卒乃知其咎!辟F族和大官僚的墓墓碑,規模宏大,墓室在布局上模仿他們的府第,同時附有大量的隨葬品。
東漢貴族官僚的磚室墓墓壁往往施彩色壁畫,展示墓主人的身份、經歷、生活和財富等。墓前按等級置列石碑、享堂、石獸、石人、石柱、石闕。而封建帝王建筑陵園,要按活著的帝王所住宮廷規格來設計,代表著當時建筑技術和各種藝術的最高水平!秴问洗呵锇菜榔吩唬骸笆乐疄榍饓K也,其高大若山,其樹之若林,其設闕庭,如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
手機:13618515354 郵箱:450214420@qq.com 備案號:黔ICP備2021002350號-1 QQ號:450214420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花果園E區E7號樓1單元29層18號[花果園辦事處]
百度搜索
貴公網安備 52010202002900號